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1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 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领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4)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孤高的明月意象。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小组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领会诗歌主旨。
(2)理解作者壮志难酬、无人共语的寂寞孤独。
(3)体会诗中反映的离乱时代人民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在古代,科学技术落后,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眼里神秘而又美好,遥远的月亮引发了人们无数美好的联想,同学们了解哪些?知道月亮都有哪些美称吗?引入。
预习准备:朗读诗歌;查找作者相关资料,预备交流;梳理咏月诗句,了解关于月亮的传说。
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诗句,提示重点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把酒问月》中问了几个问题?理解这几个问题。
2、第六、七两句怎样理解?
(两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古人无法欣赏今日之月,今人也无法赏明日之月,而月亮却永远照耀着来了又去了的生命,对比之下,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人的存在又是何等渺小。)
3、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朗读诗歌。按照要求理解诗句,交流。
(3个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宁知晓向云间没、嫦娥孤栖与谁邻;朝逝夜现的明月在李白的追问中呈现出跨越无限时空的苍茫浩瀚感,也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广大无边的时空之中)
(尾句摆脱了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回到"对酒当歌"的快乐生活中来,既有及时行乐之意,也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胸襟和洒脱飘逸的个性。)
借助关键问题理解诗句意义,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对比探究
同样的诗人,同样的月色,却不会总是同一样的心情。解读《月下独酌》,合作探究:
1、理解题目的意思
2、哪些诗句写出了"独"?
3、哪一句写"独"写的有特色?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学生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两首诗歌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概括,补充。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引入:诗人李白面对皎皎月光,看到了人的渺小,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同为伟大诗人的杜甫,面对月光,又会想到什么?
学生互查诗歌背诵情况、听写重点诗句。
巩固基础知识。
2、师友合作
教师介绍背景。(见附后)
1、依照注解逐句解读,了解诗歌意思。
2、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为什么只写了妻子独自看月?
3、颈联是作者看到的吗?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按要求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特别的表达。
发挥想象,想象作者的思乡之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两位诗人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概括、总结。
你更喜欢哪一个诗人?
4、拓展提高
月色茫茫,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一写。
三、板书
四、反思
写作背景: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朗读两首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
3、比较、探究这两首月诗与本单元其他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月诗两首。
2、诵读本单元前两课的诗文。
3、初步感受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叩问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月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两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王维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1.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2.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
三、学生朗读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 降 涧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学情预测〕两首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己的故乡。
《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学情预测〕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两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学生反复诵读,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2.《鸟鸣涧》: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既让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喜欢大自然就读王维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
1.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中的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情预测〕以“月”这个意象为切入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也较容易深入理解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虽与“庭下如积水空明”都写月光之明亮,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孤独的芦笛声起,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激荡的思乡之情。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
2.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想像,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勾勒出两幅望月怀人的图景。
学生细心揣摩,大胆想像,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学情预测〕设计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文学作品,不给学生更多的限制,但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应要求他们能符合诗歌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其创设的意境。
教师引导:
在学生大胆想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引导。开拓他们的思路,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以供参考。如:电影导演拍摄一组镜头;画家勾画出月、人;用不同的音乐来诠释这两首诗;用小剧本的方式表现……
二、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
1.《鸟鸣涧》中的“静”境在诗中如何表现的?
学生体会,感受,表达。
〔学情预测〕学生背诵这首五言绝句可谓轻而易举,但让他们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妙之处则实属不易,在学生讨论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每个字词中体会其深层的意思。
教师明确:
“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不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不论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强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不可言。“惊山鸟”之后,“时鸣春涧中”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安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强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时鸣春涧中”,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
2.《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学,能感受处这两者的不同,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能够结合诗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明确:
《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其“闲”是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月诗两首。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配套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
同学们,月亮是我们中国诗歌的经典意象。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著名的咏月诗词。
三、学习《把酒问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2.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3.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四、学习《月下独酌》
(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情感。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2.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当堂背诵。
五.学习《月夜》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1.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中诗人的情景。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四)探究学习
1.说说诗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觉得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你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六、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明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2.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月亮怎样的寓意呢。
(小组间吟诵并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七、学生总结
1.一学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月下独酌》、《月夜》。
2.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写作练习:根据下文开头,驱遣想像,续写一段话: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
组织背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组织交流,评价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
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通过想象描写、再现情境、品味词句、体会诗情等欣赏诗词方法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自读古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教学重难:
1、欣赏诗词的方法
2、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亲人团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这一天里往往会有许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远离家乡,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离的亲人相互思念之时,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咏抒怀之物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三首咏月诗词。
(板书课题)
二、自学质疑
1、学生按学案要求,课前完成相关练习
2、学生同组质疑,互助释疑;老师巡视,发现典型疑难问题。
三、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学案完成情况
一生读题及答案,其余同学核对并提出不同答案及答题思路,共同评议,以求最佳答案
2、班内交流
师逐题提问,小组推荐回答或板演
(口答第一题,板演第二题)
3、指生轮流朗读三首古诗词,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互评
4、指生回答第三题
四、组织背诵
1、看谁能又快又正确地把前两首背熟
2、理清句段顺序,边背边想象诗词中抒写的情景
3、同组互背互评
4、指生有感情背诵
五、作业
1、熟背前两首诗词
2、自学完成“学案”中四五六两大项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二、阅读主场
(一)合作学习
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
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
⑵《水调歌头》(苏轼):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4、师生一起诵读。
(二)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在班上自由交流。
(三)学习小组推荐同学交流课前从唐诗宋词中收集的其他咏月的诗句。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选一个十五月明之夜,与爸爸妈妈一同赏月,听爸爸妈妈讲嫦娥奔月的传说。以“月”为话题随意写一段文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8
一、目标全解: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掌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名句。
二、作者简介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准备。)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l)《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解说:对作品从整体与细节上做分析评价,切实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风格。)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XX、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解说:词风的豪放正是作者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作者品性。)
四、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将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老夫聊发少年狂)作比较阅读。
2、背诵《水调歌头》。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教学设计 9
一、目标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1、怎样体会后两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