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汉语常识 > 谜语 >  故事的谜语

故事的谜语

时间:2025-03-12 阅读: 谜语 我要投稿

故事的谜语(通用21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谜语吧,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都有哪些经典的谜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事的谜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事的谜语(通用21篇)

  故事的谜语 1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

  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

  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

  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说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 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

  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

  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含义?

  谜底:“高山响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

  故事的谜语 2

  谜面:旋抹红妆见使君 (打俗语七字)

  谜底:给他点颜色看看

  谜面原文为“旋抹红妆看使君”,为避免“露春”,故以“见”代替“看”。出自《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界限,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旋抹红妆看使君”,描写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得知使君要来,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使君的情景。旋,字义为立即,“旋抹”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只是匆忙稍稍打扮,略抹上红妆显示出女儿姿态即可;从中,也流露出她们看望使君的那份急切心情。

  “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名。“使君”,原指作词者本人,此处在姑娘们的眼中变成了第三人称“他”。结合谜面原文上下句的释义,“旋抹红妆”,与其说是为了见见使君,倒不如说是给“使君”看看。

  故事的谜语 3

  相传在明朝正德年间,粤州城西有一家小酒店,虽是陈缸佳酿、酒味醇厚,无奈因为店面不起眼,生意一直清淡。

  有一年的`八月,有一位名叫伦文叙的才子,乘船到粤州府参加科举考试,路过这家小酒店,他打了二两酒,喝完后赞不绝口地说:“入口醇正甘冽,下肚绵柔回甜,馀香悠悠,果然是好酒!”

  伦文叙赞罢,但见老板愁眉苦脸,直说生意不好,经常乏人问津。

  伦文叙听罢笑笑说:“老板无须发愁,我有办法使生意兴隆起来!”说罢,要酒店老板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首诗,贴在店门口: 一轮明月挂天边,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嗜酒者以文人墨客居多,路过一看,便纷纷进店喝酒,生意果然兴隆起来了。

  原来这首诗隐含着四个字,请问:这四个字是什么呢?

  谜底:有、好、酒、卖。

  故事的谜语 4

  一次滑稽秀士侯白和文朋诗友一起猜谜,规定谜底必须是大家都知道的实物,不许出稀奇古怪的东西,谁违规就罚他出钱请酒。

  生性诙谐的侯白眼珠一转,嬉笑道:“我来牵头!”说罢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有个东西,背和屋一般大, 肚和车横轴一般大,口和小酒杯一般大。” 大伙谁也猜不出来,都说:“天底下哪有此等怪物,纯是胡编乱造!”

  侯白微微一笑:“谜底容后禀告,先再考考各位才子。”说罢又出了条谜语:”有个东西,大小像只狗,长相却是牛。” 书生们有的猜是獐子,有的猜是鹿,猜来猜去,谁也没有猜着。最后还是滑稽秀士侯白自己道出了谜底。

  你知道前后两条谜语各隐何物?

  谜底:第一个谜底是“屋梁上小燕子垒的.窝”,第二个谜底是“牛犊”。

  故事的谜语 5

  从前,有两个素不相识的书生在花园里游玩,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个子,在一个亭子里相遇。

  高个子问:“客生贵姓?”

  矮个子回答:“夏商之时夜间光。”

  说罢也问高个子道:“客生贵姓?”

  高个子说:“颠来倒去都是头。”

  两个书生会意,笑着互相施礼,在石凳上坐下后,高个子又问:“客生大名是什么?”

  矮个子说:“小生名叫老牛过板桥。您的`大名呢?”

  高个子说:“小生名叫大河失滔滔。”

  双方互通了姓名,开始交谈起来,情投意合,成了好朋友。

  猜猜两人的姓名。

  谜底:矮个子胡生,高个子王可。

  故事的谜语 6

  元朝著名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十岁时母亲就送他到财主家去放牛。财主一看,是个小孩,还不懂事。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年纪小,干不了啥活。这样吧,我们立个字据,先试一年,如果干得好,能解答我提出的`问题,就发给一年的工钱,第二年继续在我家;如果回答不出我所提出的问题,我不但不给工钱,请你另找户主!”母亲听了此话,犹豫不决,王冕说:“母亲! 不要犹豫! 尽管照字据内容办就是了。”于是,双方在字据上画了押。

  一年很快过去了。王冕把财主家的牛养得膘肥体胖,走向财主要工钱。财主本应按章办事,但却故意刁难王冕,要讲一个故事谜,让王冕猜一字。王冕说:“你讲吧!”财主说:“从前有一伙穷孩子在挖墒,忽然挖到一块有花纹像篮盖似的东西,可谁也认不出是啥东西。当时有人把它放到水里洗了洗,才看出原来是一块玉璧。大伙叫道:‘是块宝贝呀! 我们每人分一块吧。’于是就把玉璧砸碎了,一人分了一块。可是,他们却不懂,这块价值连城的玉璧一旦砸碎了就分文不值。结果,这伙穷人仍旧是两手空空。”

  王冕听完财主讲的故事,立即就用水在桌上写了一个字。

  财主无话可说,只好把一年的工钱如数付给了王冕。你能猜出王冕写的是什么字吗?

  谜底:“贫”字。

  故事的谜语 7

  “太好了,我们赢了!”咦,今天课上怎么这么热闹?原来是刘老师带我们玩猜字谜的游戏呢!

  小晓先出字谜,只见她拿着本子,不紧不慢地说:“皇帝新衣。”这谜可真难,会是什么呢?我心里想。有的同学托着下巴冥思苦想;有的耸耸肩,一副无奈的样子。我百思不得其解,会是什么呢?这时,一个同学举起了手:“是杯!”“不!”这时,又有一个同学说:“是悲?”小晓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我公布答案吧。是袭 。”我顿时想起了古代皇帝是龙,“袭”就是龙衣啊!

  这些字谜中,最难的要属小嘉出的谜了:一点一点又一点,一撇之后又三点,扭扭捏捏又一点,一横一撇又一点。小嘉得意洋洋地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同学们都说是:“洲。”但被她否定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同学怀疑没这个字;有的同学交头接耳起来。“小嘉,公布答案!”刘老师说话了。“是小溪的溪!”我恍然大悟想:一点一点又一点,不就是三点水吗?一撇之后又三点,扭扭捏捏又一点,一横一撇又一点。不就是溪的'另一半吗?

  “二小姐!”看小涛也出招了。这招可真简单,他以前和我说过。我脱口而出“姿!”“答对了!”他对我扮个鬼脸,本想卖个关子的他,被我一下子就报了谜底。

  这一次猜字谜活动,我们二组大获全胜,大家欢呼雀跃地跳起来。猜字谜真有趣,我要把这些字谜给爸爸妈妈猜一猜。

  故事的谜语 8

  从前有位姓张的秀才,靠在街头卖字为生,他虽写得一手好字,但生意却不景气,常因手中无钱而忍饥挨冻。

  清明快到了,让他写字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有一天便来到不远处的一家酒店要了几道好菜和二两烧酒。店小二知道秀才的.底细,便提醒道:“秀才,老板说最近生意不好,不赊账的。”

  秀才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不会赊账的。”你瞧这钱够用了吧? 说着将钱递了过来。

  小二接过钱连声说:“足够,够了,”转身想走,又被秀才叫了回来:“小二,我有一谜,猜得着,余下的钱就赏给你了。”小二说:“有谜只管道来,何必赏钱?”

  秀才听后,摇头晃脑地说:“句中有一字,每月猜三次,就是秀才猜,也得猜十日。”小二听了,心里马上就有了答案。但又不好直说,怕秀才面子过不去,便说:“等酒菜上齐了,再猜也不迟。”

  不一会儿,酒菜上齐了,小二并没有提猜谜的事,而是招呼其他客官去了。张秀才自认为小二猜不出,也不再提话,得意地自酌自饮起来,不多时,便有了几分醉意。

  这时小二端来一盘包子说:“今天的水饺改为吃包子你看可好? ”秀才正在得意之时,哪里计较这些,伸手拿起一个包子就咬了一口,店小二此时忙说:“秀才你可真行,一口吃掉半只包。”秀才听了恍然大悟,立即领会了小二为什么将吃饺子改吃包子的用意,便连连称道:“妙,妙! 实在是妙!”说完,乘兴而去。

  张秀才字谜的谜底是个什么字?

  谜底:“旬”。

  故事的谜语 9

  明朝年间,有位饱读诗书,准备进身仕途的文弱书生姓白名简。

  一年元宵灯市,到处火球喷薄,爆竹崩訇。彩灯百种千样:有的是飞鸿狡兔、虎豹虫鱼;有的是天孙织锦,龙女踏青。坐在表兄开的“玉龙酒店”饮酒观灯的白简,不禁诗兴大发,脱口而吟:“一到上元相庆赏,家家灯火乐春情。”

  恰巧微服私访的.永乐皇帝也在这家店里喝酒,听此书生所吟,语言率真明朗,秀美天然,神来之笔似从胸臆间流淌而出,感到这书生怀文抱质,不同凡俗,便再出一谜试其才思:

  骨头零零星星,

  皮肤薄薄轻轻。

  问得什么顽疾,

  佳人热火烧心。

  白简朝这“算命先生”拱了拱手,道出了谜底。永乐皇帝见白简文思敏捷,十分喜爱。临别,故意向白简借用胭脂宝褶。白简欣然应允。

  永乐皇帝回到宫里,即封俊逸书生白简为招宝状元,巡案河南。

  你知道皇帝所吟诗谜,系咏何物?

  谜底:“灯笼”。

  故事的谜语 10

  铁拐李身背宝葫芦去游四海,在峨眉山遇一顽童。

  “你的宝葫芦里有什么宝?”顽童问铁拐李。

  “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呀!”铁拐李道。

  “那么,你怎么不治一下你的拐腿呢?”

  这句话把铁拐李问了个大红脸。铁拐李生气地问:“你这小小的顽童,今年几岁啦?”

  “我的姓正好是我今年的岁数。”顽童这样答道。

  “有意思,你的'属相是什么?”

  “我属后年的。”

  “有这样的属相吗?”

  “你猜吧!”

  铁拐李猜了半天没猜着,羞得腾云而去,回去后吕洞宾才告诉他顽童的岁数。

  那么,你能猜出这顽童姓什么?几岁了?

  谜底:每人的属相十二年轮还一次。顽童属后年的,是说在后年就开始新的一轮,那么他今年就是十一岁。一十一岁,年岁数字可拼成“”字。是说他姓王。

  故事的谜语 11

  孔夫子周游列国,一日来到燕国。

  进城门不多远,见一少年拦住马车说:“我叫项橐,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

  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

  项橐立起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夫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里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难于开花。”

  项橐晃着脑袋直喊:“不对!”接着说出四物。

  孔夫子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 你知道项橐说的是哪四物吗?

  谜底: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化没有枝。

  故事的谜语 12

  古代有一个皇帝十分庞爱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姓李,常常利用皇帝对他的宠爱为所欲为。凡朝中要想升官的官员,都会走她的门路,这在宫里也已经不是陌生事了。

  有一天,宫里设宴,观看伶人演出。剧中有两人对白,甲问:“我们国家有何喜事?”乙答:“你未听说有凤凰出来飞翔吧?”甲又问:“听说过,但不知详情?”乙说:“凤凰飞翔有四种情况,它的.预兆也不相同。向上飞是预兆风调雨顺,向下飞是预兆天下太平,向外飞是预兆四方来朝,向里飞是预兆加官进禄。”皇帝听后,知道这话里有话,是在挖苦他,但由于这表面上只是伶人的表演台词,也就不好发怒。

  你能说出伶人乙话里的另一层含义吗?

  谜底:“向里飞”,实际上是指官僚们“向李妃”。

  故事的谜语 13

  西蒙是《法兰克福报》一名年轻编辑。有一次,他在一个聚会上巧遇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由于一时兴起,西蒙壮着胆子,请爱因斯坦为《法兰克福报》的读者们编写几道科技谜语,没想到爱因斯坦居然当场爽快地答应了,只是要求发表时一定要匿名,而且不要一分稿费。

  当西蒙兴冲冲地将此事汇报给报社的总编时,总编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据他了解,美国有一家著名报纸为了请爱因斯坦写一篇在美国的游记,曾开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天价稿费”——1.2万美元,却遭到了爱因斯坦的严词拒绝,因此这回他怎么可能愿意写毫无报酬的科技谜语,而且还是匿名,既获不得名又赢不来利。

  但事实却是爱因斯坦真的履约了,而且还是“超额”的——为《法兰克福报》每周编写了1条科技谜语,前前后后一共编写了近40条,且这些谜语远没报社里的人所想象的那般深奥、难解,相反却非常有趣,具有启发性,尤其是对青少年培养科学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

  后来,西蒙好奇地问爱因斯坦:“您为什么不弄点像‘相对论’那样的深奥谜语呢?”爱因斯坦的回答是:“因为我不想搞垮你们的报纸呀。”西蒙又说道:“但我还是难以理解,您为何愿意匿名无偿地为我们编写科技谜语?”“没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回应道。

  不唯名,不唯利,不高高在上,不故意显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人格。

  故事的谜语 14

  相传唐伯虎为救南昌才女崔素玉来到宁王府。宁王手下的一帮人靠着宁王的.淫威权势,成天无恶不做,鱼肉百姓,唐伯虎对此很痛恨。

  一天,有个名叫李自然的人带了他的把兄弟李日芳到阳春书院来找唐伯虎。这两个家伙先扯了半天闲话,然后才从袖筒里摸出一把白面扇说:“久闻大名,今日有劳大笔,画张扇面吧。”唐伯虎本想骂走这这两个混帐东西,可一想自己身在宁王府,不便得罪他们,只得强忍着和他们敷衍一番。

  只见唐伯虎调好丹青,落笔画了家庭中的一枝丹桂。这时,李自然冒充斯文赶紧奉承:“唐先生真神笔也,我辈好像闻到了扇面上的桂花香。”一旁李日芳也说:“真的好香哪!”唐伯虎一看两人丑态,灵机一动,心想,待我借画来骂骂这帮无耻之徒。于是提笔在桂花旁又画上了两只张牙舞爪的青壳蟹。画毕,拂袖而去。

  请你想一想,唐伯虎这幅扇面画上隐藏着一句什么话?

  谜底:横行乡(香)里。

  故事的谜语 15

  谜面:绿林红粉 (打一称谓)

  谜底:女强人

  初看谜面,就有种“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惋惜感,从中不免让人想起《水浒传》里的扈三娘,她高挑美丽、武艺高强,出身富贵之家,在“三打祝家庄”一役中被林冲俘虏上山。宋江因自知梁山里光棍流氓太多,又曾许诺过为王英找一门亲事,为了保全兄弟间的义气,便将她指配给好色丑陋、品行不堪的矮脚虎王英。归降梁山后,扈三娘每每出征,在马后张开一面旗帜,上书:“美人扈三娘”,在不知道美为何物的梁山男人世界里,她的美丽是那样的寂寞苍白,仅仅是一种类似滑稽的点缀。

  绿林,最早记载于《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乱政,社会矛盾尖锐,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相食”,民不聊生。于是,各地饥民纷纷起义。新市人王匡、王凤等聚集在绿林山中,数月间便达到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绿林起事,号下江兵。后来绿林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之间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有组织的集团,出场率最高的口号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红粉,本义为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后借指美貌的女子,如《水浒传》第二十一回:“手到处青春丧命,刀落时红粉亡身。” ,宋江在受威胁时,急怒之下一刀便掉了自己的小情人红粉阎婆惜的脑袋。

  “强人”,古意指强悍而凶暴的人,今多指的是本领高的人,本谜喻指强盗,与“绿林”集团的本质契合。“女”与“红粉”佳人之意相通。

  故事的谜语 16

  一年重阳,宋朝翰林学士苏东坡邀才子秦观同赴秋香亭饮酒赏菊。

  酒至半酣,苏学士托须笑问:“贤弟才高八斗,貌胜潘安,何以迟迟不择佳偶?”

  秦观放下银杯,拱手回答:“弟非草木,岂能无情。吾心中久慕一位窃窕淑女,只是难于启齿。”

  苏学士爽朗一笑:“这有何难!只要道出是哪家闺秀,为兄定牵线搭桥,成全贤弟美事!”

  秦观沉吟片刻,笑道:“待小弟制个字谜,敬请仁兄一猜”说罢即赋词一首: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

  相思泪,心己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苏学士细细推敲,恍然大情。哈哈大笑道:“原来如此。这不难,包在愚兄身上。”

  于是引线穿针,尽力撮合,成全了秦观的金玉良缘。

  秦观吟的词谜是一个什么字(按:为繁体字)?才子心慕的淑女是淮?

  故事的'谜语 17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猜谜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娱乐。 当时的文人相聚,经常以猜谜为游戏,连皇帝也经常和群臣一起猜谜取乐。

  有一次,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大家都向文帝进酒,文帝越喝越高兴。过了一会儿,文帝醉眼朦胧地对群臣说:“朕这里有一谜,谁先猜出,有赏。”接着,文帝口占一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文帝的`谜语一说出,群臣都认真地思索起来。不大一会儿,接连几个人说出几个谜底,文帝都摇头否定了。

  这时,彭城的王勰站起来说:“是不是个‘习(習)’字?”

  文帝高兴地点点头,命手下人给了王勰一份厚赏。

  过后,王勰给大家解释说:“三三横,两两纵,正好是个‘羽’字。金钟是酒杯,酒杯也叫‘大白’。‘羽’加‘白’即为谜底‘習’字呀!”大家这才明白过来。

  故事的谜语 18

  有一个谜语竟困扰了我们家几代。

  不信?我说给你猜猜:有一物,一刀砍断只有一截,它是什么?

  我的曾祖父是清朝最末一代秀才。生平在世时,写过状子,卖过对子,很有点文采,但直到临死之前,他还没有猜中这条谜语,以致郁郁而终……

  我爷爷小时候家道小康,上过几天学。后来家境衰落,他流浪江湖,成了一个耍猴子的艺人。他心眼灵,脑子活,能通猴道,懂狗性,不乏其聪明,但对这则谜语却也无能为力……

  爸爸是闹革命出身的,现在年纪不算很大,官也不算小。身体也渐渐发福起来了,他的业余爱好广泛,诸如下棋,听戏,搓麻将,猜谜语样样儿在行。只是当他一想起先祖遗留下来的那则谜语,便两眉紧锁、两颊微红、两眼茫茫……

  我,曾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曾用直尺、圆规在黑板上画过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教给过学生各种图形的画法及原理,业余时间,爱好灯谜口读了许多谜语书籍,我加人了校内校外、有名无名的“猜谜协会”,但是,对于那真实的“谜底”,我始终处在探索阶段。

  去年暑假一日,我正坐在书房里看书,忽然,我那位读小学二年级的小侄子闯了进来,他大声地嚷着:“叔叔!叔叔!我猜破了!我猜破了!

  我大吃一惊,张眼望着小侄子,只见他下穿短裤,上身,肩上挎一只红色的游泳圈,脸上、头发上还挂着水珠,他兴高采烈地摘下游泳圈向我抛来:“给!这就是谜底!”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谜底”就是小侄子抛下的“救生圈”,或者确切地说:就是所有的“圆”!好聪明的孩子!

  祖传之谜”终于解开了!

  爷爷感叹道:“怪呵!奇怪!俺耍了大半辈子,怎么没想到那‘圈子’就是谜底?!”

  爸爸也不无尴尬地笑道:“俺整天批文件,画下的.圈圈一大串,也没有想到哇!”

  连妈妈和奶奶也纷纷自责。说她们手上戴的镯子、耳朵上串的耳环,头发上系的“皮箍箍”甚至高压锅里套的皮圈圈都是“谜底”,可就是没想到。

  最感愧疚的还是我:整天钻研圆圈这类几何图形,却也在“祖传之谜”上交了“白卷”。

  唉,真令人啼笑皆非!

  故事的谜语 19

  孔融小时候,一次跟着他父亲到洛阳,去拜会名望很高的李元礼。当时,李家来访的客人多极了,非得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门童才给通报,否则就不让进去。孔融也是这样说了之后才进到里边的。

  进去以后,李元礼感觉很奇怪,问道:“你跟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答道:“您的祖先是李耳,人称老子,我的祖先是仲尼,人称孔子,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上的事,是师生关系。我和您都是他们的'后代,所以,可算是老世交了。”

  李元礼和许多客人听了都很惊奇,觉得一个十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样的话,真够聪明的。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客人来了,别人就把孔融刚才说的话讲给他听。这位客人撇撇嘴说:“小时候聪明伶俐,大了不一定就有出息。”

  孔融马上接着说了一句话,说得那客人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聪明的读者,你猜孔融说的是一句什么话?

  谜底:孔融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伶俐吧!”

  故事的谜语 20

  故事:

  孔融小时候,一次跟着他父亲到洛阳,去拜会名望很高的李元礼。当时,李家来访的客人多极了,非得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门童才给通报,否则就不让进去。孔融也是这样说了之后才进到里边的。

  进去以后,李元礼感觉很奇怪,问道:“你跟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答道:“您的祖先是李耳,人称老子,我的祖先是仲尼,人称孔子,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上的事,是师生关系。我和您都是他们的后代,所以,可算是老世交了。”

  李元礼和许多客人听了都很惊奇,觉得一个十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样的话,真够聪明的。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客人来了,别人就把孔融刚才说的话讲给他听。这位客人撇撇嘴说:“小时候聪明伶俐,大了不一定就有出息。”

  孔融马上接着说了一句话,说得那客人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聪明的读者,你猜孔融说的是一句什么话?

  谜底:

  孔融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伶俐吧!”

  故事的谜语 21

  吉水举子解缙高中进士后,授官翰林院庶吉士,每日随侍明太祖朱元璋左右,起草诏制。

  有一天,处理公文之暇,朱元璋与解缙闲聊,问起他故乡的文风。解缙信口开河,道是江右文风,肇始吉水,向有“一门三进士,五里一状元”的美誉。

  仅文峰镇上,连山樵田农、贩夫走卒之辈,亦解联诗对句。朱元璋大喜,传旨礼部,今后江西乡试,可为吉水增加十个举人名额,以招人才。

  都察院的'袁泰听说此事,专折举控,说解缙在欺君,哪里有种庄稼之人也会作诗对联的。太祖便要袁泰亲赴吉水,实地考验。

  袁泰来到吉水太平山下,看见几个樵夫挑着柴禾走来,忙勒住马缰绳道:“你们几个,家在什么地方?”

  一个樵夫放下柴担回答:“我们都住在文锋。”袁泰道:“好,听说文峰人个个都解对句,我来请教一下。”用手中马鞭遥指着太平山上的龙华塔说:“就以这座塔做上联吧:石塔巍巍,六面四方八角。”

  那樵夫不知他说什么,又见伙伴已经走远,忙挑起柴担,对他伸出手掌摇了几下,表示听不懂,随即急急离去。

  袁泰大笑,对两个随从说:“我说姓解的在吹牛吧?你们都是见证人。”随从说:“老爷说的是,我们不妨再试一个,也好叫他心服口服。”

  一行人来到文峰镇前,看见一个菜农在河边洗菜,河岸正泊着一只装着漆桶的小船。袁泰骑在马上,趾高气扬地说:“我们来对句,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说罢,也不等对方答话,便用马鞭子指着那只船道:“船装大桶,油桶漆桶,七桶八桶。”

  菜农莫名其妙,懒得搭理这几个外乡人,站起身来,指指担子两头的十把韭菜、九把香葱,意思是我忙着去卖菜,哪有功夫与你闲扯?随即挑起菜担,匆匆走开。

  袁泰又一次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于是急忙回京禀告。

  朱元璋听了袁泰一五一十的汇报,转过脸来问解缙:“你竟敢欺君?”解缙忙跪禀:“臣不敢欺君,是袁泰欺君。”太祖疑惑:“此话怎讲?”解缙说:“敝乡之人因文风流被,誉满江右,所以自视极高。

  倘遇唐突之徒有意考较,每以哑谜相对,反过来考较对方。袁泰奉旨查验,未识深浅,草率复命,岂不是先存欺君之心?”

  袁泰在一边听了,急忙申辩:“你,你说那樵夫摇手也是哑诗对句?”

  解缙道:“正是!他伸出巴掌向你摇摇,是说‘玉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正好对你的‘石塔巍巍,六面四方八角’,可谓天衣无缝。”

  朱元璋乐了,连称:“对得好,对得好。”袁泰紧问:“那么,那菜农手指笃笃,又当何解?”

  解缙说:“这哑谜对句就更妙了。你说‘船装大桶,油桶漆桶,七桶八桶’。他指指十把韭菜九把香葱,意为‘肩挑菜把,葱把韭把,九把十把’。岂非珠联璧合?”

  朱元璋大乐。吓得袁泰如捣蒜搬地磕头不止,连称“臣才疏学浅,有眼无珠,死罪!死罪!”朱元璋说:“饶你这回,往后好好向解翰林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