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头蹲在墙角,用手掰着馒头吃得津津乐道。某人上前问:“吃馒头怎么也不就点儿菜呀?”老头笑笑:“就什么菜呀,天天吃白面馒头,比已往的地主都强多了。”老头也比出了幸福感。如果他与天天吃白面馒头又就着大鱼大肉的人比,可能心里就不是啥好滋味了。据说,同一个村里的两个姑娘结伴到外地打工,干了一年,两个人一块回家过年,其中一个姑娘给她爹带返来三千块钱,她爹高兴得一边数着票子一边夸闺女好,说原来在家的时候,干一年也就是挣个千儿八百的,这可好,除了自己能挣出吃用外,还带返来这么多钱!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可是过了几天,她爹又生气了,原来他看到另一个姑娘的弟弟骑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说是他姐给他买的,他姐还给他家带返来了五千块钱。他回到家就开始埋怨自己的闺女,说:一块出去打工,人家咋那么能挣?你看一看你,才拿回这么几个钱来,咋这么笨呢?说得他闺女直哭。与自己比,比出了高兴和满足;与别人比,就比出了沮丧和失落。然而,别人的钱再多,也不会给你花,与人家比图个啥呢,图个高兴依然图个不痛快?
另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闺女,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每到雨天,她就愁卖鞋的闺女;每到晴天,她就愁卖伞的闺女。于是晴天愁,雨天也愁,就到处去诉说,把这种心情传染给别人,赚得别人的一些同情和悲怜,并习以为常,天天愁眉苦脸的样子像个祥林嫂。之后,有个人通知她:雨天时你就想想卖伞的闺女,能卖出好多伞,发财了,就会高兴了;晴天时,你就想想卖鞋的闺女,能卖出去许多鞋,也发财了,也会高兴的。这样,晴天也高兴,雨天也高兴,多好啊,谁不羡慕你呀?老太太一想,对呀!为什么自己老和自己过不去呢?从那过后,她就照那个人说的那样去想,于是,她晴天高兴,雨天也高兴,天天都高兴。思维方式转变了,结果就不一样了。
怎样有利于身心康健就怎样比,怎么能够比出幸福感来就怎么比,是很明智的态度。人在世不就是追求幸福的感觉吗?能比出幸福来,是人生的聪明。季羡林老先生在谈到协调的创建时说,关头是人的心里要协调,心里协调,社会才会有协调的底子。所以,人只要有阳光的心态,眼前就会是一片灼烁,身边就会处处温暖,累中有乐。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在比较中感受幸福,在比较中感受世界的美好、人间的温暖,是正常的心态,是协调的心境。怀着阳光的心态,拥有平和的心境,感受明天比昨天好、明天会更好,就会天天都有美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