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幽默故事(通用31个)
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的幽默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的幽默故事 1
“瘟狗有福”
有一天,孙财主准备设宴请客。长工毕矮跟他上街买菜,买了整整一筐鱼肉。回来路上,毕矮见不远处有只黄狗,就故意把筐放低拎着。那黄狗窜过来猛一口叼走了肉。孙财主命毕矮去追。毕矮追了一会空手回来说:“唉,真是瘟狗有福!”
孙财主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
毕矮说:“喏,我们当长工,一年到头拼死干活,从没吃过一顿肉,这下正如你东家所说,‘命里注定’,没福气呀。”
财主点头道:“对!吃肉有吃肉福气。我为啥酒肉不断?这是‘命中注定’!”
毕矮笑道:“东家,那死瘟狗把肉叼去,像你一样,嗨嗨,也有吃肉福气哩。”
财主愣了。
古代的幽默故事 2
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古代的幽默故事 3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古代的幽默故事 4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旗子,要所有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旨意上任,我奉皇上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是朝廷一个大奸臣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古代的幽默故事 5
《狗吃书画》
明末清初,浙江兰溪壁峰有个聪明人,叫毕矮,常与财主作对。
一天大富翁周道胜正在茶店说毕矮的.坏话,恰巧毕矮路过,就走进去,说:“今天我遇到一件怪事。”
周道胜忙问:“毕老兄,什么怪事呀?”
毕矮说:“我邻居的一只狗,近来专门偷吃书画。今天,邻居把家里收藏的书画都拿出来翻晒,不料全被这狗吃了,主人杀死这狗,剖开它肚子一看,你猜里面是些什么?哈,一肚子的坏画。”
茶客明白毕矮在嘲笑周道胜,哈哈大笑起来。
古代的幽默故事 6
《心田不正》
从前,有个大财主叫胡心田,心术很坏,专门刻薄穷人。一天遇到文三说:“文三,都说你会讲古,今天讲个看看。”
文三说:“好。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亲家。姓十的嫌自己的笔划太少,再说《百家姓》上也没有此姓。就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吊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还是姓俞,就答应了。可是,这人还不知足,又说:‘亲家,我这古字笔划还是太少,你把那个月字也给我,让我姓胡吧!’姓‘俞’的一听,火了:‘想把我的下面都抠空吗?你这人真是心田不正!’”胡心田自讨了一场没趣。
古代的幽默故事 7
《知县的馆幅镜》
一天,知县老爷想试试沈拱山的'学问,于是就请沈拱山喝酒。酒过三巡,知县指着沈拱山自己心口上的馆幅镜问沈拱山是什么。
沈拱山笑笑说:“是个大枕头顶儿呗。”
知县送走沈拱山以后,告诉小老婆:“人家说沈拱山有学问,其实沈拱山连馆幅镜都不认得,还说是枕头顶儿!”小老婆想了想,反问道:“老爷,你知道枕头里装的什么?”
“稻草呗!”
小老婆说:“就是嘛!沈拱山把你比成个绣花枕头,一肚子草,是个大草包啊!”
古代的幽默故事 8
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个时候,一个小偷来了,藏在在屋檐下,心想着等人睡觉之后再进去偷。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来大声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从此知耻而后勇,终于成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古代的`幽默故事 9
皇帝不作揖
有个人从京城回来,逢人便自夸曾见过皇帝。别人问:“皇帝的家什么样?”他回答说:“门前有四柱牌坊,写着‘皇帝世家’的金字。大门里有匾,题‘天子第’三个金字。两边对联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别人又问:“皇帝穿戴如何?”他答道:“头戴的乌纱帽很大,身穿的海青官袍是金子做的.。”问的人说:“你明明在说谎,穿了金子打的海青袍,怎样下拜作揖?”自夸的人答道:“呸!你真是个冒失鬼!你想他做了皇帝,还肯给谁作揖?”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古代的幽默故事 10
风流不成
有个嫖客,把钱花完了,鸨母摆酒为他饯行。忽然下起了雨,嫖客叹道:“雨落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鸨母听了,念他在这里花了不少钱,便勉强留他又住了一晚。第二天下了雪,又留了一晚。到了第三天,刮起了风。嫖客还想再留住,便又叹息。鸨母说:
“官人如今没了钱,风留(流)不成了!”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古代的幽默故事 11
说出来
一个人被讨债者逼迫得紧,一时性急,说道:“你真的要逼我说出来么?”讨债人以为他发现了自己的什么隐私,便不再逼他,默然离去。这样一连好几次,最后讨债者也不耐烦了,把心一横,说道:“要说就由你说出来,我豁出去了,不怕你!”欠债人又逼了一句:“真的.要我说出来?”讨债人说:
“真要你说!”欠债人便说道:
“不还了。”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古代的幽默故事 12
学官话
有兄弟二人出外经商,学了几句官话。他们回家时,走到半路,哥哥到河对岸去大便,让弟弟先回家见父亲。父亲问道:“你哥哥呢?”弟弟回答说:“杀死(撒屎)。”父亲听了大吃一惊,忙问:“在哪里杀死的`?”弟弟答道:“河南。”父亲正在悲恸之间,哥哥回到了家,父亲见了,便骂小儿子怎能这样胡说。小儿子说:“我不过说的是官话罢了。”父亲怒道:
“这样的官话,只能吓唬你亲爹!”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古代的幽默故事 13
孝子
南宋景定年间,有个沿街乞讨的老太太,被天上掉下来的好事砸中了。她正在街边要饭呢,突然俩小伙子咣当跪在她面前,低头就拜,嘴里还连声喊妈。老太太就蒙了,哪来的俩儿子呀?
俩小伙解释,哥儿俩自幼和母亲走散,这几年连年拜佛,终于得到了母亲的线索。不管怎么说,我们认定你是妈了,你就是亲妈。不由分说,把老太太带到客栈里,租了上好的房子,买了上好的衣服,好吃好喝,嘘寒问暧,还买了个丫鬟供老太太使唤。老太太也晕了,不管自己生没生过这俩儿子,有人供养总是好的。
兄弟俩出手大方,在老太太身上花钱不手软,街坊邻里都夸他们是大孝子。老太太隔壁住着一位大款,姓皮,也和哥儿俩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哥儿俩找到皮大款,说自己要出外做生意,托皮大款帮着照顾下老娘,另外手头周转也不够,问能不能借点钱。皮大款本来不想借,可一想他们的娘在自己这儿,有啥可怕的?借吧,300贯。半年之后,哥儿俩还真回来了,连本带利还了钱,皮大款乐开了花,这还有什么不信任的呢!
没多久,哥儿俩又要出门了,这回生意做得格外大。周边的邻居们踊跃提供本钱,皮大款还帮着做宣传,他们集资了整整20xx贯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找不到哥儿俩,人们把老太太告了官,问题是,老太太也不知道自己这俩儿子的.来历,丫鬟就更别提了。打开他们的箱子,大家全明白了,那些箱子里,全是大石头。
古代的幽默故事 14
厨娘
在宋朝,厨娘是女孩子们最好的职业之一。有钱人家愿意出大价钱雇厨娘,就像现在家里有个英式管家一样体面。于是,有些男人也想混成厨娘了。训练要从小就开始——学女人做派、学女人说话,扎耳朵眼儿、裹小脚、学化妆、学女工。等伪娘长成,就去找中介,冒充成厨娘介绍到富贵人家。宝庆年间,有个王千一就是这么混进了别人的.后宅,他能伪装到什么程度呢?人家的女眷都分辨不出来“她”是男的。
王千一可没满足于挣钱,“她”还利用和富人家眷共寝的机会,把人家女眷给奸淫了。第一次事发,后果还不算严重,只是遣还给父母。后来他又到另一家找工作。倒霉的是,那家主人是个色鬼,见王千一“颇有姿色”,欲行不轨。伪娘当然誓死不从,结果被发现是个男的,告到官衙。结局很惨,斩首弃市,父母和中介全被发配。
古代的幽默故事 15
一天深夜,一个小偷潜进了清代名人郑板桥家的院子,郑板桥为官清廉,没什么钱,也不怕偷。只是担心小偷碰翻了他的兰花,也担心小偷被小黄狗咬伤了。于是在黑暗中“献”诗一首: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听,吓了一跳,这是被发现了呀。正想找地方藏起来,又听到郑板桥吟道:
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一听,明白了,这是告诉我没钱呢!赶紧转身要走,郑板桥接着吟道:
出门休惊黄花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听了,小心翼翼地爬墙出去,随后又听到了那个亲切的声音: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夜色赶豪门。
郑板桥在诗中表达了对“梁上君子”的同情心和对豪门的'憎恨。
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
苏州有个老儒生叫沈文卿,家里很清寒。一天,他读书到半夜,忽然瞥见小偷进屋来偷东西,也没偷到什么。沈文卿就招呼道:“承蒙光临,送你一首诗怎么样?”于是即兴拈来朗声道:
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
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
小偷听了,苦笑着离去。
古代的幽默故事 16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非常穷,家徒四壁。一天,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发现就剩几粒米。秀才只好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湖水的`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后面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连赞叹:“好句,好句。”
古代的幽默故事 17
有个贪色的县官,一心想讨个称心如意的小老婆,差人东挑西选,弄得民心不安。一天,庞振坤自荐为县官说媒,问他要娶什么样的`。县官说:“我要的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
庞振坤笑道:“巧啦,俺村上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当下商订了娶亲的日子。迎亲那天,鞭炮、锣鼓、喇叭好不热闹。花轿一到,县官上前一把揭开新娘的花盖,大怒:原来是穿着花衣裳的泥胎女菩萨。
庞振坤却笑道:“请看,她不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吗?”
古代的幽默故事 18
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一天,正值盛夏,打着赤膊坐在案前。这时,乾隆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驾就有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这副模样!他慌得连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了,向左右摇手示意,叫他们别作声,自己就在纪晓岚藏身的桌前坐下来。时间长了,纪晓岚感到憋气,听听外面鸦雀无声,又因桌围遮着看不见,闹不清皇上走了没有。于是偷偷伸出一根中指,低声问:“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故意喝道:“放肆!谁在这里?还不快滚出来!”
纪晓岚没法,只好爬出来跪在地上。乾隆说:“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讲得有理就饶你,否则,哼”
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尊为君王,举国之首,万民仰戴,当然是‘头’;子者,‘天之骄子’也。呼‘老头子’乃至尊之称。”
“那这根中指又算什么?”
“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纪晓岚伸出一只手,动着中指说:“从左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是君;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所以中指代表君。”
乾隆笑道:“卿急智可嘉,恕你无罪!”
古代的'幽默故事 19
赵奢严惩抗税者
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在都城邯郸,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平原君闻讯,扬言要杀死赵奢。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由你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周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那时,赵国灭国了,你有什么富贵荣华可言。以你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就能团结一致,国家强大,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顿时怒气全消,内心惭愧而走。赵奢的秉公执法,很快使赵国国殷民富。赵国也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
古代的幽默故事 20
曹操责弟治税
建安九年,曹操颁布租调制。明令规定:田租按亩征收,每亩土地每年纳租谷四升;户调按户征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同时还规定,各地要严加检查,不许豪强地主漏交田租、户调。
租调制的实施,使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曹操强调依法办事,严格贯彻租调制。他带头守法,"以己率下,每岁发调",向国家缴纳赋税,还大力支持地方官员依法征税,打击违法的豪强,并重用严于执法的官员。
曹洪自恃是曹操的`堂弟,居功自傲,公然支持他在长社县的宾客拒不缴纳田租、户调,阻止租调制的实行。
长社县令杨沛依法办事,断然把那些违法不交税的宾客"收而治之"。曹洪闻讯后,急忙找曹操惩处杨沛。杨沛毫不畏惧,并依法诛杀了抗税不交的宾客。曹操听说此事后,反而表扬了杨沛,还重用杨沛为京兆尹。
古代的幽默故事 21
包拯曾任税官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一生担任过县官、州官、副丞相等职务。但包公早期还担任过税务官,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据《宋史·列传》记载,包拯“始举进士,徐大里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欲不行,拯即解官归养。”
看来,包拯担任的第一个实职就是和州的税务局长。后来他任过三司户部副使、转运使等有关财会户籍的'官职,对于发展农业,改进征课制度,减轻民众负担,节约经费开支等多有建树。
古代的幽默故事 22
朱元璋斩驸马治税
洪武末年,附马都尉欧阳伦"奉使至川、陕",眼见川茶私运出境销售,可赚大钱,便利令智昏,自恃皇亲国戚,不顾茶禁之严,"数遣私人贩茶出境"。
对欧阳伦这种明目张胆的犯法行径,边疆大吏都不敢过问,陕西布政使,还趁机巴结,要下属为其"开放绿灯"。
某次贩私茶至兰县渡河,河桥司巡检依法前往稽查,反被辱打。这位河桥小吏气愤不过,便大着胆子向明太祖朱元璋告发了欧阳伦的不法行为。欧阳伦是安庆公主的丈夫。安庆公主是朱元璋极为宠信的'马皇后所生。
所以,论私情,欧阳伦乃是朱元璋的爱婿。但朱元璋懂得"有法必行,无信不立"的道理,知道不能私废公法,便在盛怒之下,将欧阳伦赐死,将相关人员诛杀,茶货没收入官。
古代的幽默故事 23
清明节和春秋有名的晋文公有关。话说晋文公重耳还在做公子的时候被迫害逃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让手下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当大家正着急的时候,有个叫介子推(古代人名都好奇怪)的',到僻静处,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做了一锅肉汤给晋公子重耳。
晋文公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后,大事封赏了以前跟自己逃亡的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鸣不平,让介子推找晋文公求赏,介子推却默默的退出,隐居了。
后来晋文公经过别人提醒,追悔莫及。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最终打听到介子推在一座山里,可是山太大,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来放火烧山。但是仍然没见介子推出来,后来在一颗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背着自己老母,已经死了。在树洞里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介子推
晋文公很伤心,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非常高兴,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告知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踏青
到了宋代,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习俗,形成了以踏青扫墓为主要活动的节日,并流传了下来。
古代的幽默故事 24
宋年间,潘州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
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未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炙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能驱除蛔虫?于是就又给孙子吃了八九枚。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郎中断定是过量中毒,忙用甘草、生姜等给孙儿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每获良效。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时想不出,最后应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功能是驱虫、消疳积。对蛔虫、蛲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
有毒性,勿过量。
古代的幽默故事 25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古代的幽默故事 26
李师师是一个名满京华、色艺冠绝的名妓。宋徽宗微服服私寻至金线巷。
据《贵耳集》记载,有一个冬夜,周邦彦先到李师师家,徽宗也不期而至。仓促之间,臣当然只得让君,便藏匿于床下。徽宗亲自携来一枚江南上贡的新橙,与师师开始打情骂俏。邦彦在场听得一清二楚。徽宗走后,邦彦出来,重为嘉宾,便把徽宗与师师的卿卿我我隐括成一首《少年游》。
当下次见到徽宗时,李师师就唱起这首《少年游》。徽宗见说的.是上次幽会事,便问谁作,李师师说出作者。徽宗十分恼怒,他当然不能让臣下知道隐私,更不能容忍臣下分尝禁脔,就罢免了周邦彦的官职,将他贬出了京城。隔了一二日,徽宗又私幸李师师家,不见其人,一问才知道去送周邦彦出京。坐到上更时,师师才回来,“愁眉泪睫,憔悴可掬”。见徽宗在,她连称“臣妾万死”。在艺术才华上,徽宗还是欣赏邦彦的,便问:他今天有新词否?师师说:有《兰陵王》。徽宗让她唱一遍,师师奏道:“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词为官家寿。”曲终,徽宗大喜,仍将邦彦召回。从邦彦的行年推断,这事应是政和七八年间。
古代的幽默故事 27
书生刘理顺,明朝人,少年时家贫,欲赴京应考,莫奈无路费,于是在一富翁家中任教,赚取路费。员外见刘理顺博学多才,教学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选一名聪明伶俐的侍女,照顾刘理顺的饮食起居,晚上齐宿一房,其意是赠送与刘理顺为妻。
刘理顺日间教员外的儿子读书,夜间自修学习,经过三年苦读,学业大进,适逢考期,于是辞别员外,赴京考试。
明代画家国画山水作品高清晰大图欣赏
四季仕女图
临行时,刘理顺请员外替侍女选配一位好丈夫,员外甚为不解,以为刘理顺有意欲抛弃她,于是无奈地说:『她巳陪伴你三年了,感情深厚。若是此去金榜高中,将来她可作为妾侍。』刘理顺微笑着说:『东翁!您以为我是无情无义之小人吗?虽然同宿三年,却未曾有任何儿女私情。』员外闻言其感诧异,特地请家中老妇向侍女查问,果然仍是处女。员外对刘理顺三年来见色不乱的`高尚人格钦佩万分,实是古今罕见的正人君子,征得刘理顺同意,收为义子,厚赠金银衣物,助他上京赴考。
放榜之日,刘理顺高中状元,才德兼备,成为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受人敬重,名誉显贵。
古代的幽默故事 28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就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然而但就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就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就是个信用问题,也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此时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古代的幽默故事 29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古代的幽默故事 30
金枪雨
伊索寓言中的这故事,几个鱼夫忙活好一阵子,却抓不到鱼,在船上闲坐时却有一条金枪鱼无意中逃进他们的船,顺手抓住买掉。作者的评论:时来运转比技能好。这故事有点类似中国的守株待兔。
分析这故事,有点无为而治的道家味道。里面的智慧更多的是包含着对我们的`启迪: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鱼夫的“忙活”,即准备活动,那里有好事等着他们?这忙活是前提和必要条件。谋事在人,成事有时在天,大概没错。但守株般待兔,成功的机遇很小,概率微乎其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秘密在有一双铁鞋,走遍千山万水,得来是早晚的事。不经一番寒霜苦,那得梅花扑鼻香呀?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谁违背了必将遭到自然法则的惩罚。比如现在教人致富的许多秘诀:不劳而获的投机取巧,只能一时,最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还是想起中国女排第一获得世界冠军时,冰心老人的题词: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洒满了牺牲的汗水,
浸透了奋斗的热血。
当我们把大地踏在脚下时,别忘了曾经的苦难。
古代的幽默故事 31
中国古代创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来承担,直接把家庭这个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及人所依赖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道德教化的组织机构。《三字经》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过”,就是社会向家庭分摊教化任务的明证。古代家教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全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责任制。
唐代崔元炜的母亲说:如果听说在外面做官的儿子生活过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听说他在外面过得裘马轻肥、生活奢侈,就是“坏消息”;她正告儿子做官如果“不务清洁,无以戴天覆地”。这说明为官清廉与否,不仅事关社会的祸福,也波及家庭的荣辱,这是从“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中产生出的价值取向。
确立这种道德观念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把家庭伦理秩序向社会进行类比和推广,要求人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天下所有人,力图构建普天之下亲如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实现了把家庭伦理同人际伦理、政治伦理的对接和统一。这其实也是从生命伦理的高度表现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